首页 > 时事·基础教育 > 小学 > 教学展示
纸剪镇海潮 情系海丝路
发表时间:2024-05-13    来源:《时事画刊》字体[大] [中] [小] [打印]  [关闭]

  剪纸作品展吸引了很多小伙伴前来参观

 

  吴东昊同学(右一)为来宾介绍他的作品构思

  郑伊一同学(右一)为来宾介绍她的剪纸作品

  同学们在进行现场剪纸表演

  近日,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剪纸作品展——“潮起镇海·遇见非遗”在宁波教育博物馆开幕,展出的上百幅剪纸作品主题包括“海丝古韵”“潮起镇海”等,由该校剪纸艺术工坊的师生共同完成。镇海区中心学校剪纸工坊成立于2019年,是宁波市第一批民间艺术教学剪纸传承基地之一。学校剪纸工坊在传承非遗剪纸技艺的同时,注重结合家乡历史和人文知识教育,让学生们既学到非遗技艺,又陶冶审美情操,还提升对本地历史文化的认知,激发了同学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感。自剪纸工坊成立以来,该校师生在国家级剪纸比赛中入展、获奖16人次,市级入展、获奖41人次。

  在“潮起镇海·遇见非遗”剪纸作品展上,学校剪纸社团的孔雨昕、陈奕然等几位同学进行现场剪纸表演。一张张彩纸在她们的手中翻飞,不多久,一幅幅剪纸作品就诞生了,娴熟的剪纸技艺赢得来宾的赞叹。吴东昊、郑伊一等同学则分别为来宾做剪纸作品讲解。吴东昊是这样绘声绘色地介绍他的作品《万斛神舟》的:“我们镇海的万斛神舟,据说出使过很多个国家,把茶叶、丝绸、瓷器带向世界各地。我很佩服古代人能造出这么壮观的货船来。我想象万斛神舟在大海里航行的样子,用剪纸纹样装饰船的身体,让它迎着太阳和海鸥,在海上乘风破浪。”

  小卡片:认识镇海

  镇海区在宁波市东北部,位于甬江入海口附近,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南端接海处,享有“浙东门户”的美誉。镇海历史悠久、人文荟萃、商业发达,是中国商帮“宁波帮”的发祥地,涌现出“世界船王”包玉刚、“影视大亨”邵逸夫等工商业巨子。

  学校剪纸工坊刘思思老师的作品《书藏古今·港通天下》,参加过宁波市“百年伟业·艺心颂党”美术、书法、摄影民间工艺大联展

  《万斛神舟》 吴东昊

  北宋时期,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镇海,就拥有当时世界领先的造船技术。在今天的镇海街头,有一艘仿制的古船,就是按1:1比例仿真建造的宋代官船——万斛神舟。

  公元1123年,宋徽宗下令在明州(即今天的宁波)建造两艘 “神舟”,用于出使高丽(即今天的朝鲜半岛)。每艘船上仅水手就配有180人,船舱分3层,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船。据学者估计,这两艘大船的载重量达两万斛,约1200吨。据史书记载,船队到达高丽后,引来众多当地人围观和欢呼。

《郑氏十七房》 郑伊一

  镇海的郑氏十七房,占地6万多平方米,是宁波最大的明清建筑群。南宋末年,郑氏一族为逃避战乱南迁到镇海。明代时,郑氏后人郑奎兴建新宅,因他在宗族同辈里排行第十七,人们管新宅叫“十七房”。从明至清,郑氏“弃科举,业经商”,随着家业兴盛,十七房持续得到扩建。郑氏十七房规模宏大,气势雄伟,砖雕木雕等各类装饰丰富多彩,是当地商贸发达、广聚财富的明证。

  

  《悠悠海丝》孔雨昕、林月雯、陈奕然、姜黄芯、姜黄愉

  由多名同学合作完成的海丝画卷,场景丰富,细节突出。同学们年纪虽小,却有合作完成《清明上河图》式大场景画卷的雄心。

  《出海》 陈昊钦

  这幅作品除了海浪的设计很有特点,更为抢眼的还有码头上即将出海的人。他一只脚虽然已迈上登船的梯子,但还在扭头回望家乡,似乎既憧憬出海的收获,又很留恋在家中盼望他平安归来的亲人。

  

  《招宝山 鳌柱塔》 施昕雨

  镇海的招宝山在历史上不仅是商船出入的要道,也是兵家必争之地,曾是我国东南沿海抗倭、抗英、抗法和抗日的重要战场。为抗击外来侵略,多少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,在这里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。鳌柱塔位于招宝山顶部,原是招宝山十二景之一。现在的鳌柱塔是20多年前由侨胞捐资和政府拨款共同建设的,于1998年10月竣工。鳌柱塔是镇海口的制高点,登塔远眺,人们能望海观潮,领略海天风光。

  (供稿/宁波市非遗剪纸传承基地 刘思思 魏晓红)

  

网站编辑:单良晨
分享到:
尊龙人生就是博旗舰厅©版权所有